中新网海南新闻1月26日电 题:海南修复海洋生态 助力“向海图强”
作者 尹建军 王子谦
临近春节,儋州市海头镇老市村的大树咖啡民宿格外热闹,一包包从晒盐场拉回的粗盐受到游客青睐。店长梁宝丽说,她去年几乎每周末都要接待各地游客、研学学生,特产也销售很多,“村里环境越来越好,游客都喜欢来,特产也容易卖出去。”
海南发展,离不开海。记者从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了解到,近年来海南实施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,以高品质的海洋环境为基础,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老市村是儋州市海头镇珠碧江入海口的一座小村庄。过去村里有大面积自然湿地和晒盐场被改造为养殖塘场,海水和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,红树林出现退化,招潮蟹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,垃圾日益增多,生态环境严重恶化。村民梁焕祥说,过去人们为了经济利益,将盐田圈成虾塘,下雨天村内浸淹十分严重。由于海洋环境退化,养殖效益降低,又有大片养殖塘被废弃,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处在恶性循环中。
2020年,儋州市争取到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,开展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修复项目。
儋州市海头镇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修复项目。尹建军供图
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资源管理科选调生徐子坤介绍,资规部门在清退养殖区域时,通过微地形改造、恢复古盐田、红树林湿地和沙生植被等方式,构建多样化的滨海湿地类型。同时,探索生态塘养殖和盐田综合利用,建设盐池、过滤池、晒盐平台等设施,助力村庄晒盐产业发展。
盐田恢复后,老市村围绕“盐”谋发展,探索开发盐疗体验、盐田体验等活动,推出古法制造的“老市盐”等系列生态有机农产品。梁宝丽算了一笔“生态账”,“盐田每月产约4万斤古盐,每斤可销售5元,预计月产值20万,年产值240万元。”
海南省自然资源和和规划厅介绍,近年来,海南省积极申请中央资金,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投入,实施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,推动海口、三亚、儋州、万宁等地海洋生态环境有效改善,实现社会、经济和生态效益提升的“共赢”局面。
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,游客潜入海底,种下一株“珊瑚宝宝”,许下一个“蓝色”心愿。在邀请游客游玩的同时,参与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,提高保护海洋的意识,也实现了“共赢”效果。
三亚蜈支洲岛保护海洋环境。尹建军供图
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负责人王丰国介绍,从2010年起,蜈支洲岛累计修复和保育珊瑚5.3万株,修复面积达5.6万平方米,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从15%提升至37.08%。生态环境的改善,有效带动岛上旅游产业的发展,开展潜水、水下漫步、海钓等休闲项目有好的基础,旅游产业项目营收自2019年约3.62亿元,增长至2023年约4.2亿元。
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带来的经济价值,在海上森林——红树林也有体现。在万宁市小海区域,资规部门开展退养还滩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。2023年4月11日,中国石油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万宁市签订相关协议,以110元/吨的价格购置220吨小海红树林碳汇量。
万宁市小海区域开展退养还滩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。尹建军供图
万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组组长钟强说,官方累计投入的修复资金超过10亿元,创新性从纳潮活海、治污净海、生态蓝海、智慧管海、惠民用海五大方面开展整治,清退小海周边8693亩养殖池塘及2.5万口养殖渔排,同时种植3595亩红树林,改善了小海水质环境。当前,小海沿岸种植有20余种红树品种,成活率在90%以上。
如今,海南海洋生态环境有效改善。“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”和“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”成功入选全国2024年十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。
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省将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列入省级和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,制定了《海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(2021-2035)》,湿地、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。
据悉,2019年以来,中央和海南省级资金累计投入33亿元,推动实施29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,全省共清理和修复海岸带152.33公里,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.94公顷,新增修复珊瑚礁27.8公顷,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持续保持全国最高水平。
下一步,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将积极推动4个中央资金和3个省级资金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,分步骤完成全省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评估,进一步筑牢海南自贸港海上生态安全屏障,助力“向海图强”。(完)